向新、向外、向智 南京上市公司力争“龙抬头”
(原标题:向新、向外、向智 南京上市公司力争“龙抬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奋楫开新局,心潮逐浪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江苏“新年第一会”上提出,要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南京一季度亿元以上计划开工项目211个,计划总投资约为9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为370亿元……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1月,南京以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重大项目为切入点,给予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南京区域上市公司做出了表率。《大众证券报》从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2023年年底,南京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61家,其中,既有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也有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而它们正构筑起南京经济发展的一道迷人风景。
向新:60万家民企以创新换动力
开工就要实干,要“干得新”。
作为地方经济的晴雨表,民营上市公司无疑将担重担、挑大梁。
办公地址位于江宁区秣陵街道的科远智慧开年以来公布了一连串公司取得软件著作权的消息。这背后,是这名陪伴中国工业控制行业一路成长的“老兵”,以“助推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研发的“连轴转”――公司近年来投入的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始终保持在10%左右。而在科远智慧董事长刘国耀看来,公司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向创新要动力的过程。
如今,科远智慧已手握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以及多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由公司推出的DCS(分散控制系统)已在电网、炼钢等关键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将视线向北移至六合区,致力于体外诊断业务的基蛋生物也频传喜讯。“一种样本分析仪及试剂盒调度系统”“钩架机构及样本分析仪”“一种样本架拨杆机构及样本分析仪”……今年以来,公司已取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令人瞩目的科研成绩背后,是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民营经济正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年底,南京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06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万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92.5%、98.2%、82.6%。聚沙成塔下,南京民营企业总数已达61.54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6%。
这支装载创新引擎的“民企舰队”即将迎来政策的保驾护航。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南京“新年第一会”便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并提出要通过2―3年时间,在壮大创新型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突破。
不仅是本土企业撸起袖子加油干。南京优渥的营商环境也吸引了一批外地上市公司来此,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展开投资。
2024年伊始,江苏省一批重大项目揭开面纱。南京有近40个项目入围,计划总投资超过36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过360亿元。
其中,来自甘肃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制生产龙头企业华天科技,投建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基地扩建项目、5G手机高密度射频PAMiDSiP先进封装项目悉数在列。2018年,通过在宁设立子公司,华天科技和南京这座城市结缘。其后,该公司对宁投资不断加大。
“未来3年计划在宁继续增加投资百亿元以上,在南京打造国内最大封测规模的生产基地。”华天科技负责人透露。据悉,该项目将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基地,施工周期持续到2026年。整体项目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70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
此外,阳光电源、汇川技术两家千亿元市值民营上市公司在宁投资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项目也现身这份名单中。信任的背后,是企业对南京创新生态、创新环境的积极肯定。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近日出炉的《全国企业投资吸引力50强城市》榜单显示,2018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南京以115.2万家企业总量、累计被投资10.2万次位列第13位。2018年至今,已有3718家企业选择迁入南京,居全国第11位。
向外:加快出海扩张步伐
开工就要实干,要“干得快”。
“欧洲船东新船签订,两艘!”2024年刚至,苏美达宣告了所属子公司新年出海“第一单”的喜讯。
开年至今仅1个月,苏美达的好消息络绎不绝:成功发运首单几内亚6万吨铁矿业务、新签泰国光伏公司组件供应协议、拿下沙特新未来城项目供电需求……
“多年来,公司深耕海外市场,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一直是独特优势。”苏美达坦言,在深耕欧美传统优势市场的同时,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在不断加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布局。2023年前6个月,公司实现进出口总额57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7亿美元。
一个个亮眼数字见证着南京上市公司一项项“硬技术”加速落地出海。除了苏美达这样的央企,一些民营企业也把目光逐渐聚焦到海外市场。
2024年年初,国内洁净室设备龙头企业美埃科技对外宣布,两间海外新厂房预计一季度开始投入生产,公司海外产能在扩充后将提升至2亿元。“此次产能扩充主要是因为不断增长的海外订单。”美埃科技透露公司出海业务已有所斩获:2020年至2022年,其海外收入年复合增长率接近50%,新签订单中海外占比约为15%―20%。
“考虑进一步加大新加坡子公司的投入,提升公司的国际业务占比。”坐落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工业集中区,深耕精密光学元件行业多年的波长光电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公司目前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近30%。
伴随南京制造业的加速“走出去”,“绿色”渐成亮点。被称作“新三样”的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正成为拉动南京外贸发展的新增长极。2023年,南京外贸进出口总值5659.9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10.8%。其中,“新三样”产品出口351.9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南京市外贸出口比重提升2.9个百分点至10.6%,规模跃居全省第一。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企业出海除了靠自身过硬的技术,也离不开平台的“吆喝”。采购商遍布全球220多个国家地区、600多万中国供应商、超过2000万全球买家……来自江北新区的跨境电商企业焦点科技,正通过旗下外贸电商平台“中国制造网”,扮演着中国外贸企业与国际市场往来桥梁的角色,助力中国先进制造业走出去。
“‘中国制造网’的中间品贸易2023年蓬勃发展,其中制造加工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商机同比增幅超过20%;来自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区域的商机同比也显著增长。”焦点科技表示,2024年,将坚持布局全链路平台发展策略,帮助供应商抓住供应链全球化的契机。
而平台的成功离不开政策引领。2023年,南京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叠加机遇,持续推动制度型开放、创新型服务。当年11月,南京海关发布10条支持江苏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举措,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目前,南京跨境电商规模居全省第一,占比约四成。
向智:数实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开工就要实干,要“干得实”。
“再造一个‘新润和’。”雨花台区第一家本土软件业上市公司润和软件喊出嘹亮口号,背后则是硬实力使然。公司以开源鸿蒙、开源欧拉为国产化数字底座,以AI技术为驱动,围绕工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赋能产业化应用,为行业客户提供数智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满足工业领域物联网化、智能化、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需求。
“围绕在工业领域技术转化落地,公司将技术与行业深度结合,服务已涵盖纺织、烟草、医药、电子、电网、能源、安防等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润和软件相关负责人向《大众证券报》表示。
以数字赋能制造的背后,是南京软件业的循链而上。2021年,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出用4年时间冲刺“万亿”。强链壮链之路上,加快发展高端工业软件成为重要抓手。
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带头突破。
从炼铁到炼钢、从轧钢到延伸加工全过程,正通过数字孪生(资产和流程的软件表示)实时呈现。在南钢股份智慧运营中心的大屏幕上,关键数据不断跳动。“真正实现一张网统筹、远程化生产。”公司表示,近年来,南钢股份围绕数实融合,进行了管理、组织、流程再造,打通了生产调度、能源、设备等9个部门,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公司如今已成为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和5G全连接工厂。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正逐步令产业优势变成优势产业,并引领南京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境界。截至2023年11月,南京有7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累计入选12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打造了27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3家省级智能车间。
“数转智改网联”不仅成为企业自身持续攀高的“利器”,也被进一步用作赋能千行百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实现生产效率提高57.5%,综合运营成本降低21.7%,产品升级周期缩短35.8%,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1.4%……埃斯顿正通过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引领,推动智能制造理念和技术加快向上下游产业链普及。公司表示,将以柔性智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产业发展,做智能时代的领先者。
“‘网联’可以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助力‘智改数转’进一步普及深入。”科远智慧总经理胡歙眉表示,依托于三十年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经验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正为能源、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的“智改数转”插上翅膀。
而作为数智化赋能的受益方,测绘股份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有望重构“新测绘”、投身“新基建”、提供“新服务”,将全面提升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开新局、启新步。一张张鲜活的上市公司面孔背后,体现的不仅是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拳拳赤子心,亦是南京这座城市展露出的成长智慧――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24年,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之路上,南京将带来更多围绕向新、向外、向智的思考,并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
记者 陈陟 实习记者 李漫鸿 实习生 吕茂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