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78271
2024-03-06
本文转载自“保财论道”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语: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备受瞩目,这是我国未来一年经济社会发展风向标,更是各界市场人士观察时代机遇的重要窗口。
今年也不例外。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式,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其中,13处谈及养老,更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布局养老生态。
从养老供给、银发经济,到适老化服务、产业链布局、科技赋能,再到养老人才的培养,今年两会释放的信号该如何解读,一文读懂两会热词背后的引导逻辑。
01.宏观视野:银发经济启航 养老布局深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来看,国家对养老的重视一以贯之。
无疑,这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伴随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此前预测显示,预计到2035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近30%。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均成为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必谈关键词。
值得关注,今年政府报告中,“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成为被市场热议的重点之一。此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家发改委也明确表示,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引发经济将催生新领域和新赛道,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搭建养老生态,发展银发经济,清晰的供需分析,是第一步。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意味着养老需求趋势性上升是确定性事件。但一个需要警惕的现状是,我国家庭结构正呈现收缩之势,这意味着,老龄人口抚养比将逐步提升至40%-50%,即平均每2-3位年轻人将赡养一位老人。再叠加社保替代率的不足,我国居民养老生活亟待老年用品、养老医养、护理服务、养老金融等多维度保障。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而这就要求我国搭建全方位的养老生态,更要对满足居家养老这一最大的诉求而有所倾斜。
“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处,充分体现出未来养老生态的重要落点。事实上,各行各业此前均开始探索居家养老供给,以平安为例,依托医疗健康生态圈,中国平安自2021年开始布局居家养老,同年10月启动深圳、南京服务试点;2022年3月,平安居家养老完成了8大场景服务上线准备;同年9月,对外发布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截至2023年底,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0余个城市,累计近10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
为满足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需求,平安结合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老人的核心需求,联合各行业优质服务商,匠心打造出“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10大场景服务。聚焦用户关注度最高的需求,平安还联合服务商精心打磨出适老化改造、智能守护、平安无忧护等精品服务。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公开表示,“为人民服务”是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让医养创新、养老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这正是平安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初心所在。平安等企业的持续探索,是对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战略的响应,更是对市场需求、对人民群众养老生活中急难愁盼问题的响应。
02.中观视域:养老服务扩容提质,标准化探索加速度
服务体系,是支撑生态的骨骼。在搭建养老生态中,纵横交错、高质量的服务体系,是养老生态健康及银发经济畅通的关键。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这一方面再次强调了对满足广大居家养老人民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凸显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
的确,在国家战略引导下,近年来众多行业发力养老赛道,产品、服务、科技层出不穷,虽然规模上明显扩容,但服务质量却参差不齐。养老行业亟待明确的服务标准,是市场参与者的呼声。
事实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推动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养老产品与服务,建立标准、提升质量,也是当下发展阶段的关键。
此前,2023年,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对养老方面的2项国标和5项行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涉及到居家养老照护和机构养老照护;随后,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发布,这也是我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首个国家标准,对于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上而下政策引导的同时,自下而上的市场主体探索也值得关注。作为居家养老的探索者,平安针对居家养老康复护理领域的痛点,整合了包括国内优质康复护理服务提供商、数字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