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厦眼科年报解码:利润阵痛期的战略突围与三重价值跃迁

中国网财经4月30日讯 当中国眼科医疗行业在2024年迎来“消费复苏”与“成本高企”的冰火碰撞,华厦眼科用一份极具张力的年报揭开了公司在规模扩张期的典型成长曲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27亿元,同比增长0.35%;归母净利润4.29亿元,同比下降35.63%。看似矛盾的业绩答卷背后,一场关乎未来的战略卡位战已然打响:这家拥有“双三甲”医院矩阵的民营医疗集团,正以短期利润换空间的果决,在集采风暴与价格战交织的产业变局中,构筑“技术壁垒+网络密度+社会价值”的三重护城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规模换赛道:全国化布局的攻守辩证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整体利润承压的表象之下,华厦眼科的经营底盘依然保持稳健。营业收入连续两年站稳40亿元关口,在行业价格战加剧、集采政策持续的背景下,这一成绩的取得尤为不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单季虽录得1411.93万元亏损,但观察其现金流状况,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仍保持1.47亿元正值,显示出核心业务造血能力的韧性。
具体到各业务板块,消费眼科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性,屈光项目收入同比增长7.44%至12.96亿元,视光服务项目收入增幅5.15%达10.69亿元,两者合计约贡献总营收的60%,折射出屈光业务量价齐升与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爆发的市场机遇。
年报数据中最具战略价值的,当属其“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双轮驱动的全国化布局成效。通过并购成都爱迪、睢宁复兴等区域性龙头品牌,构建起横跨18省的“62家眼科医院+66家视光中心”医疗矩阵,并手握厦门眼科中心和成都爱迪两家三甲医院。
这种扩张绝非简单的规模游戏。尽管公司2024年管理费用率升至12.5%,实则暗藏战略级投入:引进全球顶尖的爱尔康全光塑及蔡司新一代微创全飞秒精准4.0两项屈光新术式、开展国内领先的小梁网微支架iStent inject W植入术等。看似沉重的投入也正转化为技术话语权——截至目前,厦门眼科中心已连续11年入围“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榜单,位列2023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眼科学)第15名和五年总科技量值第14名,名列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眼科专科榜第7位,在牵头榜上榜的眼科机构中排名第3位。
“医疗机构的竞争已从床位数量转向技术迭代速度。”某不具名医疗产业分析师指出,“华厦眼科在屈光矫正、白内障治疗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储备,为其赢得了3-5年的窗口期。”
这种判断在其“引才+育才”的人才战略中也得到印证。2024年,华厦眼科启动“华厦眼科人才博闻计划”“南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获得美国KSL医学诊断试验室首席科学家沈龙教授、国内知名泪道病专家范金鲁教授重磅加盟,全年新增引进80名主治及以上全职高层次眼科医疗人才。
向善经济学:社会价值创造的边际突破
当行业聚焦“医疗属性”比拼时,华厦眼科还将竞争维度升级至“社会价值创造”。
数据显示,2024年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第12次带队援藏;集团全年启动“基层眼科医生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儿童青少年眼保健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近防365·瞳爱伴我行”等多个公益关爱项目,累计开展防盲筛查约146万人次;持续开展“侨爱心·光明行”项目,累计惠及10余万困难眼病患者,帮助5000余名白内障、翼状胬肉困难患者重见光明;“柬埔寨·光明行”公益活动中,为135名柬埔寨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从鹭岛到雪域,从手术室到村卫生室,这些看似“非经济性投入”构建起专属华厦的医患信任纽带。
此外,从华厦眼科战略布局的巧思来看,或许医疗健康领域,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只是技术和规模。当多数企业仍在规模扩张与利润考核间纠结,华厦眼科已悄然从“眼科服务商”转向“眼健康生态运营商”。
2024年,华厦眼科推出5G远程诊疗智慧医疗平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人工智能诊断互联网医院平台、“华厦数智长城”计划、华厦眼科互联网医院——眼科通智慧诊疗服务平台3.0等多个智慧医疗平台,不仅引入智能客服AI系统,更优化服务模式。
这种医院智慧化管理能力在专病体系建设中尤为凸显,既形成规范化的电子病历系统,有效提升了患者的就医效率,还能持续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系统,全面构建人工智能在眼病预防、诊断和随访等场景的应用,推动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精准诊疗。
上述分析师认为“医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解决公共健康痛点与商业回报的平衡艺术”。
站在新医疗时代的门槛,华厦眼科的年报既是一份转型期的成绩单,更是一张价值重构的路线图:在医疗投资回归价值本质的当下,让社会福祉与企业成长形成共振,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终极密码。
(责任编辑: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