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运动”向“大众经济”转型,2025年冰雪经济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是以冰雪资源为基础,涵盖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化及相关服务业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核心是通过冰雪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冰雪+”的产业融合模式,推动体育、旅游、文化、装备制造等多领域协同发展,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供需分析
1. 供给端分析
基础设施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底,中国冰雪产业规模达9800亿元,较冬奥会前增长3.8倍。滑雪场数量显著增加,2024年全国有架空索道的滑雪场次持续增长,南方市场基础设施如深圳前海九游体育·华发冰雪世界建成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单日接待量超2万人次。
装备制造国产化提升:2024年冰雪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52%,覆盖智能滑雪板、雪道监测设备等领域,智能化装备市场规模增速预计突破15%。
2. 需求端分析
消费潜力释放:2024年南方市场冰雪消费占比从2019年的12%跃升至38%,冰雪旅游四季化覆盖率达65%。参与冰雪运动的居民中,72.73%有消费行为,41.86%消费低于500元,显示大众市场渗透率提升。
区域需求爆发:以黑龙江为例,2023-2024雪季接待游客8700万人次,旅游收入1248亿元,同比增长500%,印证冰雪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二、产业链结构
1. 上游:基建与装备制造
冰雪装备制造业加速国产化,智能滑雪设备、雪场监测系统等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智能化装备市场规模预计增长15%。
冰雪特色小镇和室内场馆建设成为重点,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冰雪世界项目,形成“冰雪+科技”融合模式。
2. 中游:服务与运营
冰雪旅游、赛事和培训构成核心。2024年冰雪旅游收入占比超60%,冰雪赛事IP(如亚冬会)带动全产业链价值提升。
运营效率提升:智能管理系统使场馆运营效率提升40%,降低能耗成本。
3. 下游:消费与衍生市场
冰雪消费向多元化延伸,涵盖文化、教育、社交等领域。例如,“冰雪+文化”融合带动文创产品增长,冰雪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超20%。
分销平台和营销渠道数字化,直播带货、社交媒体推广成为主要获客方式。
三、发展趋势
1.全域化发展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冰雪经济突破季节限制,南方城市通过室内场馆和“四季滑雪”模式扩大消费场景。例如,无锡灵山文旅集团提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推动冰雪旅游与运动、文化、装备制造的融合。
2.智能化升级
冰雪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AI滑雪教学机器人、智能滑雪鞋垫等创新产品涌现。大数据平台助力雪场节能30%,提升运营效率。
3.国际化合作
中国冰雪企业加速出海,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通过并购海外技术,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突围。国家级冰雪材料实验室和22项国家标准的发布,为国产装备出海奠定基础。
4.低碳化运营
气候变化倒逼产业创新,东北研发零下5℃人工造雪技术,黑河极寒环境衍生汽车测试新产业。低碳运营成为共识,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5.场景化创新
冰雪经济与文旅、制造跨界融合,形成“冰雪+”新场景。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与南方室内场馆联动推出跨区域旅游套餐,新疆阿勒泰整合粉雪资源与国际赛事IP,打造“中国达沃斯”品牌。
四、投资策略预测
1. 重点领域
技术创新:投资智能化装备(如AI滑雪教练、VR训练系统)和绿色技术(低碳雪场)。
区域布局:南方市场(如粤港澳、长三角)和边疆地区(如新疆、东北)为增长极,政策支持力度大。
国际化拓展:装备出海规模2024年突破200亿元,东南亚、欧洲市场潜力显著。
2. 风险与建议
风险提示:部分地区过度投资导致供给过剩;气候变化对自然雪场的影响。
策略建议:
关注产业链薄弱环节,如高端装备零部件国产化。
推动跨界融合,例如“冰雪+文旅”“冰雪+电竞”模式。
布局可持续发展,投资低碳场馆和循环利用技术。
2025年冰雪经济正从“小众运动”向“大众经济”转型,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共同驱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南北协同、四季运营、科技赋能将成为核心趋势,冰雪经济有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想了解关于更多行业专业分析,可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同时本报告还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