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背景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辽宁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全球生物经济加速演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资源禀赋,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从“东北药库”到“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式转变。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2024年,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800亿元,占东北地区总量的65%,形成了以化学药为支柱、生物药快速崛起、现代中药特色发展、医疗器械高端突破的多元产业格局。
市场现状分析
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创新加速和结构优化的显著特征。2024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9.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从细分领域看,化学药品仍占主导地位(占比58%),但生物药(21%)、医疗器械(12%)、现代中药(9%)等新兴领域增速更快,反映出产业结构正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区域格局呈现“三核驱动”特点:
· 沈阳:作为全省龙头,2024年生物医药产值达281.6亿元,拥有东软医疗、兴齐眼药、三生制药等领军企业,在医学影像设备、眼科药物等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
· 大连:聚焦国际化发展,集聚了辉瑞制药、珍奥药业等300余家企业,在疫苗、海洋药物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约220亿元。
· 本溪:“中国药都”建设成效显著,吸引上海绿谷、辽宁成大等百余家企业入驻,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及疫苗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150亿元。
表1:2024年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区域分布与特色领域
(数据来源: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整理)
技术创新取得系列突破:
· 高端医疗器械: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0.235秒超高端螺旋CT、双能3.0T磁共振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NeuBrainCARE脑卒中评估软件填补国内空白。
· 生物制药:德生生物建成6个1.5万升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单次可生产7.2万升药物原液,创东北地区生物药产能纪录。
· 智能制造:东北制药原料药厂区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产量提升10%以上,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获评省级智能工厂。
企业梯队逐步完善:
· 龙头企业:全省拥有规上医药企业170家,其中东北制药、东软医疗等5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 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63家,兴齐眼药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五年超10%,2022年达15.22%。
· 外资企业:辉瑞、赛诺菲等国际巨头在辽设立生产基地,带动产业国际化水平提升。
产业链短板依然明显:
· 创新药占比低:全省创新药数量仅占药品总数的8%,远低于长三角地区(25%)。
· 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大型生物反应器、高端医学影像核心部件进口率超60%。
· 人才外流严重:每年约30%的药学专业毕业生流向京津冀、长三角地区。
影响因素分析
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十五五”期间的发展将受到多维度因素的复杂影响,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人才供给及市场竞争等核心变量。
政策支持:是最强外部推力。辽宁省委省政府已将生物医药列为22个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之一,出台《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及20条配套措施,在创新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等环节给予全方位支持。全国人大代表毕春光提出的“设立国家药品审评中心东北分中心”建议若获采纳,将大幅提升辽宁创新药审评效率。
技术创新:决定产业竞争壁垒。三大技术趋势将重塑辽宁生物医药产业:
· 智能化生产:数字化工厂使东北制药等企业产能提升10%以上。
· 高端突破:东软医疗在超高端CT和MR领域的突破,标志着辽宁医疗器械正从“国产替代”转向“全球领先”。
· 跨界融合:中医人工智能装备、医疗影像云平台等创新应用,拓展了产业发展边界。
人才流动:构成双刃剑效应。辽宁省拥有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8所医药类高校,每年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超1万名,但人才外流问题突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层面,辽宁生物医药产业面临“东西夹击”;国际层面,辉瑞、诺华等跨国药企加大在华研发投入,进一步挤压本土企业空间。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发展。2024年,辽宁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与全球领先企业(15-20%)差距更大。
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沈阳、大连、本溪三大集群各具特色,但相比苏州BioBAY、上海张江等成熟集群,辽宁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仍有提升空间。
区域协同:有待加强。虽然沈阳、大连、本溪已形成产业集聚,但城市间产业链分工不明确,存在同质化竞争。
未来预测分析
基于对产业现状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对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十五五”期间的发展作出以下系统性预测。
技术突破:将沿三大路径展开:
· 高端医疗器械:东软医疗等企业将在超高端影像设备(如0.2秒级CT、7.0T MR)、手术机器人等领域实现技术引领,国产化率从40%提升至60%。
· 生物制药:德生生物等企业的万升级生物反应器技术成熟,推动抗体药物产能翻番,成本下降30%。
· 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普及率从25%提升至50%,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使新药发现周期缩短20%。
区域格局:深度优化:
· 沈阳:巩固龙头地位,重点发展“药械联动”模式,依托东软医疗、兴齐眼药等企业,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医疗装备和专科药物研发基地,预计2030年产值达500亿元。
· 大连:突出国际化特色,建设“蓝色药库”,重点开发海洋创新药物和疫苗,形成200亿元产业集群。
· 本溪:“中国药都”品牌效应放大,生物制药占比提升至50%,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
企业梯队:更加完善:
· 龙头企业:培育5家以上百亿级企业,东北制药、东软医疗等有望进入全球细分市场前十。
· 专精特新:在体外诊断、眼科药物、中药创新等细分领域涌现30家以上“隐形冠军”。
· 外资企业:吸引至少5家跨国药企在辽设立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
创新生态:显著改善:
· 研发投入:全省医药研发强度从3.8%提升至6%,领先企业达15%。
· 成果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让金额年增20%,专利产业化率提高至40%。
· 审评效率:若设立国家药审中心东北分中心,新药审批时间可缩短30%。
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 国内市场:凭借性价比优势,辽宁产医疗装备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从12%提升至18%。
· 国际拓展:东软医疗等企业的CT、MR设备出口“一带一路”国家,年增速保持25%以上。
· 新兴领域: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初步产业化,形成50亿元规模。
风险挑战:不容忽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人才风险和政策风险均可能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潜在机遇:值得关注。国家战略、技术突破、区域合作和模式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基于对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全面分析,中研普华为不同主体提供以下战略性建议。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政策创新:设立专项审评通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 生态构建: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完善转化医学体系,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对企业的建议:
· 技术创新路径:差异化研发策略,智能制造升级,开放式创新。
· 市场拓展方向:国际化布局,产业链协同,新模式探索。
对投资机构的建议:
· 重点赛道选择:优先关注高端医疗装备、特色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创新等辽宁优势领域。
· 区域布局策略:沈阳高新区、本溪药都、大连金普新区等成熟园区风险较低。
· 退出机制设计:利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生物医药专板”,探索早期投资退出渠道。
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建议:
· 学科交叉融合:增设“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加强临床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
· 成果转化激励: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设立专职技术转移机构。
· 校企协同育人: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培养复合型人才
如需了解更多辽宁省生物医药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