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鑫能科:一季度营收利润双增长,双轮驱动构建能源生态闭环

(原标题:协鑫能科:一季度营收利润双增长,双轮驱动构建能源生态闭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月29日,协鑫能科(002015.SZ)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7.9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9亿元,同比有所下降;但扣非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同比上升190.83%。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好转,实现营业收入29.33亿元,同比增长21.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4亿元,同比增长35.15%。
对于业绩变化的原因,公告显示,一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的开发、投建及运营,叠加燃料价格下降带动燃煤、燃机电厂业绩提升,促使收入利润实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公司审慎推进换电等新项目开发,并对部分项目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此外,上年公司因转让部分燃煤、燃机电厂,取得较大金额的股权处置收益及部分债权清偿收益,致使本年度非经常性收益大幅减少。
夯实核心热电联产、新能源资产收益底盘
协鑫能科依托热电联产、风光清洁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多元化能源资产组合,形成规模化、场景化的能源服务网络,通过“资产-服务”双轮驱动的协同机制,形成了整体能源生态闭环。
公司持续拓展能源资产。截至2025年3月末,公司并网运营总装机容量达5,978.01MW,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发电总装机的比例为58.23%。2024年,重庆石柱七曜山玉龙73.95MW 风电项目、广东肇庆燃机热电联产项目240MW、江苏东台燃煤热电联产项目24MW 等多个项目相继投产运营。此外,公司控股的浙江建德协鑫抽水蓄能有限公司的建德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协鑫能科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布局清洁能源热电联产多年。这些资产不仅抗风险能力强,而且投资回报率高,为公司奠定了稳固的收益基础。在此基础上,公司深度挖掘上下游业务外客户,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能源解决方案,并依托粘性客户,持续拓展市场合作渠道在能源资产管理、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和投资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栈能源服务。
深化能源服务布局,拓展业务版图
在巩固能源资产基础盘的同时,协鑫能科以热电联产机组、新能源分布式等实体资产为触点,精准识别客户绿电消纳、能效优化等深度服务需求,提供绿电交易代理、负荷聚合运营等轻资产服务,实现了客户资源跨业务线的价值传导。2024年,公司实现能源服务业务收入11.94 亿元,同比增长337.25%,其中节能服务和交易服务是公司重点发力的方向。
在节能服务上,公司大力开发分布式光伏,打造了“鑫零碳”“鑫阳光”品牌,不断拓展项目合作渠道,创新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分布式能源资产并网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内,公司分布式光伏累计新增并网1,719.98MW,转让548.62MW;其中,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463.80MW,转让114.29MW;户用光伏新增并网1,256.18MW,转让434.33MW。
在交易服务领域,协鑫能科着重加强虚拟电厂、售电以及新型储能业务布局。截至2025年3月底,公司在江苏省虚拟电厂可调负荷规模约550MW,占江苏省内实际可调负荷规模比例约30%,公司需求响应规模约500MW。公司在江苏、浙江、广东等电力负荷集中区域持续拓展售电业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从单一售电服务延伸至多元化综合能源服务,2024年参与市场化交易服务电量270.57亿kWh,绿电交易4.42亿kWh,国内国际绿证对应电量合计12.24亿kWh。
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2024年公司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区域布局新型储能项目,业务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末,公司电网侧储能总规模650MW/1300MWh,用户侧储能总规模11.75MW/31.96MWh。2024年,公司在江苏、重庆等城市投运多座电网侧储能电站和用户侧储能电站,其中江苏省内首个钠离子用户侧储能系统助力客户实现电力生产与负荷用电的动态平衡,降低了客户电费支出。
科技赋能,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协鑫能科积极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在虚拟电厂和电力交易领域,大力开展AI创新应用。公司基于大模型多智能体协作构建虚拟电厂运营服务体系,借助负荷预测、策略算法等智能体,为广义虚拟电厂开展电力辅助服务、需求侧响应等业务。
同时,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企业内生增长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强应用科技创新和落地,以增强行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公司携手蚂蚁数科,成功完成国内首单基于光伏实体资产的RWA发行,助力绿色资产与境外资金高效连接。在储能业务上,公司依托自身优势迅速切入市场,所有储能电站均顺利通过电网安全性测试和并网测试,凸显技术优势。此外,公司通过提供“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各要素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展望未来,协鑫能科将立足核心能源资产,在稳固收益基本盘的同时,加快推进能源服务业务规模增长。以负荷客户为核心,扩大能源节能服务及交易服务业务规模。并以能源科技为重点,聚焦科技平台能力建设,打造业务规模化拓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