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与健康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康养基地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养老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战略性跃迁。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载体,康养基地通过整合医疗、生态、文化等资源,为消费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养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不仅契合了现代人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追求,更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康养基地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体系日趋完善,顶层设计引领产业方向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为康养基地行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框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康养旅游作为“医疗+文旅”融合重点,提出2025年打造500个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的目标,并推动中医理疗、森林康养等产品标准化建设。工信部与文旅部联合启动的“智慧康养旅游”专项,要求50%以上的5A级景区配套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同步出台《康养旅游服务质量规范》,重点规范膳食疗养、康复护理等服务流程。地方层面,海南、广东、浙江等省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推出差异化政策:海南允许商业用地转型康养项目,深圳试点“港澳居民康养消费直通车”,山西则通过“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康养驿站建设,推动全域文旅康养融合。
(二)产业链整合加速,全业态生态初步形成
康养产业链涵盖上游资源开发、中游产品服务、下游消费渠道三大环节,并与多产业深度融合。上游聚焦资源整合,包括中医药种植、生态保护区建设及智能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研发;中游以健康管理、康复医疗为核心服务,涵盖康复治疗设备、辅助器具及训练器材等领域;下游则通过智慧平台连接保险、金融等衍生业态,形成“医检+康养+保险”的闭环生态。典型案例包括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其集聚超200家机构,提供从基因检测到定制化康复的全流程服务;苏州则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目标2025年康养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
(三)服务模式创新迭代,差异化竞争成为主流
康养基地通过整合医疗、生态、文化等资源,推出多元化服务模式。泰康之家·大清谷打造“全国连锁候鸟式医养活力社区”,整合独立生活养老单元、一级综合医院及康复护理床位;海子山国际康养基地首创“闭环式管理+会员制度假”模式,依托高海拔森林生态提供避暑度假、中医康养等服务。此外,绿城椿龄康养陶然里通过“产权住宅+医养服务+文化生活”的混龄社区模式,破解“代际分离”痛点;御湘湖国际健康城则以生物细胞技术为核心,提供“防疾病、治专病、抗衰老”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些创新模式表明,康养基地正从单一服务向“资源整合+生态构建”的综合能力竞争转型。
(一)需求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成主流
人口老龄化加速与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推动康养需求从“银发群体”向全年龄段延伸。职场人群对减压疗愈、睡眠管理的需求激增,催生“正念冥想+森林浴”等心理康养产品;母婴康养市场则通过“月子中心+产后修复”的一站式服务,满足新生代家庭的需求。据行业观察,康养旅游市场规模正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中“气候康养”“中医药康养”等细分领域增速领先。消费者对康养服务的需求日益精细化,企业需通过“健康档案+AI算法”实现精准服务,例如同仁堂康养中心为每位客户定制“四季养生方案”。
(二)区域分布:资源禀赋决定产业集聚
康养基地分布呈现显著区域化特征,各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华南地区以海南、广东为代表,海南三亚凭借滨海资源与国际机场优势,成为高端医养社区的首选地;广东深圳则通过“深业颐居”品牌实现全龄覆盖。华北地区中,山西以“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康养驿站建设为抓手,推动全域文旅康养融合;北京康养集团整合15万老年服务资源,构建“社区嵌入式养老+医养结合”网络。西南地区中,贵州依托喀斯特地貌与温润气候,打造“森林疗愈+中医理疗”特色模式;云南则凭借高原气候优势,发展“高原训练+慢病康复”体育康养基地。华东地区中,浙江杭州通过“浙里康养”数字化平台,实现健康数据跨机构共享;江苏苏州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目标2025年康养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三)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引领,中小机构差异化突围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格局,国药、泰康等头部企业占据高端市场,通过并购整合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区域性中小机构则聚焦细分领域,以差异化服务构建护城河。例如,泰康保险推出“保险+康养社区”产品,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0%;世外乡村控股集团通过“大旅游+大度假+大康养+大生态”全域组合模式,打造海子山国际生态康养基地。此外,跨界玩家如房地产企业通过“康养+地产”模式盘活存量资产,文旅集团则将康养元素植入景区升级,推动服务创新与模式迭代。
(一)科技深度渗透,重构康养服务场景
AI、物联网、5G等技术将推动康养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穿戴设备可实时监测用户步数、心率等数据,并联动线下医疗机构提供干预方案;VR冥想空间、AR中医问诊等技术应用率预计提升至40%。智慧康养平台将整合家庭医生、社区服务、医疗机构资源,构建“15分钟健康生活圈”。例如,泰康保险推出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可实时分析用户健康数据,并联动线下医疗机构提供干预方案。
(二)政策持续完善,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
国家层面将加快制定《康养旅游项目认定标准》,明确康养服务占比不低于60%、医疗配套需覆盖基础检测等核心指标。同时,医保改革、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扩围、土地税收优惠等政策将持续落地,为康养基地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例如,海南、云南等试点“康养签证”便利政策,吸引东南亚银发客群;山西、福建将非遗文化转化为特色服务,推动“一省一IP”国际传播。
(三)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方案走向全球
中国康养企业正加速“走出去”,通过输出中医康养标准、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参与全球竞争。例如,片仔癀在东南亚开设的康养中心,将传统中药与现代理疗结合,受到当地消费者青睐;御湘湖国际健康城则以生物细胞技术为核心,提供“防疾病、治专病、抗衰老”一站式解决方案,推动中国康养标准国际化。
总结
康养基地行业正处于从传统养老服务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跃迁的关键转型期。政策规范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技术创新则不断拓展产品应用边界。未来,随着科技融合、政策完善与国际化发展的推动,康养基地将从单一服务提供者升级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真正实现从“治病”到“治未病”的跨越。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