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沸腾了

小微 小微
61387
2024月03月22日

(原标题:低空经济,沸腾了)

低空经济,沸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掀开了新兴产业崭新一页。

低空经济,沸腾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地方两会期间,全国有十几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何为低空经济?据悉,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无人机、直升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也被称为“飞行汽车”)、热气球等都囊括其中。

目之所及,2024年正在成为“低空经济元年”。

投资人进场,融资热闹了

科幻正在变成现实。

不久前, eVTOL“盛世龙”从广东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经过约20分钟的飞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这次成功飞行,意味着深圳至珠海单程2.5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

据悉,盛世龙由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峰飞航空科技研发总部成立于2017年,四年后完成由国际航空资本投资的1亿美元A轮融资,这是当时国内eVTOL企业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越来越多融资涌现。投资界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当前eVTOL项目融资数达40起,近两年完成交易的占比近一半,这条赛道肉眼可见地火热起来。

本月,沃兰特宣布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成立不到三年,沃兰特获得不少投资机构的青睐鼎晖百孚、自贡创发、青松基金、庚辛资本、明势资本、顺为资本、清科创投和清科产投等。

沃兰特创始人董明在民航领域工作20余年,是资深的航空系统专家,曾深度参与了ARJ21、C919和CR929飞机的研发与制造。2021年,他创立沃兰特,专注于载人eVTOL的研发与制造。令人振奋的是,去年沃兰特首款产品VE25首轮试飞成功。据了解,VE25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载重能力最强、空间最大、研制等级最高的载人eVTOL。

鼎晖百孚合伙人刘尚此前分享道:“新能源汽车领域发生的故事正在航空器领域发生” 。

同时,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品牌沃飞长空在2023年连获两轮融资,投资方阵容囊括了国资机构、产业资本以及知名VC/PE中科创星、盛虔资本、海睿投资、华西金智、华控基金、策源资本、元禾原点、吉利科技等,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10月,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5亿美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超10亿美元。此轮融资由IDG资本、五源资本及小鹏汽车领投,红杉中国、钟鼎资本、纪源资本、高瓴创投以及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跟投。

眼下,eVTOL赛道正变得越来越热闹。

二级市场迎来涨停潮

无独有偶,飞行汽车、低空经济概念板块成为二级市场“最靓的仔”之一。自今年2月初以来,这两大板块均强势攀升约50%,相关上市公司股价持续大涨,二级市场迎来一波飞行汽车概念股涨停潮。

万丰奥威是其中一员。这是一家从摩托车轮毂、汽车部件起家、一步步进化至航空工业的企业。直至2014年,万丰正式切入航空赛道。

今年2月5日盘后,万丰奥威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万丰飞机将与全球某知名汽车主机厂在中国设立的总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在eVTOL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公告之后,万丰奥威开启股价大涨模式,自2月6日截至昨日收盘的27个交易日,万丰奥威累计涨幅超180%。

另一个行业新星亿航智能也备受瞩目。成立于2014年,亿航智能是一家智能自动驾驶飞行器科技企业,创立之初,不少投资机构就抛来橄榄枝,青云创投、伽利略资本、乐搏资本、真格基金、纪源资本等。

两年后,亿航智能发布了全球首款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并于2019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城市空中交通企业。3月18日,亿航智能在淘宝上架eVTOL产品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股价继续上扬。

随着低空经济在二级市场打开热度。也许,一个个低空产业IPO正在路上。

争抢低空经济,各地拼了

低空产业正在成为城市竞争的焦点之一,广州、深圳、上海、武汉、成渝等地正在发力。

本月初,武汉产业发展基金发布公告公开征集母子基金管理机构,公告显示,重点支持母子基金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方向上进行投资布局。

去年12月底,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低空产业创投基金正式签约落地,基金规模100亿元。与此同时,广州“低空10条”政策正式发布。“低空10条”拿出了真金白银抢低空产业,其中对广州相关区域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新引进优质项目,最高奖励3000万元。

此外,还有无人机龙头大疆的诞生地深圳。拥有1300多家无人机企业,深圳低空经济布局一直以来都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深圳接连发布至少有5条政策涉及低空经济相关领域,其中最为全面的是深圳市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这一政策直接提出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和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包括设立面向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的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引导基金联动机制;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基金,引导和推动存量子基金支持低空经济产业项目投资;积极争取国家级制造业基金注入,充分发挥基金投资优势,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落户深圳,积极利用产业基金等资金渠道开展产业并购,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同时,《合肥市低空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其中提到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在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应用场景、标准规则、飞行保障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合肥经验”。

更早一些,上海在《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中提出,推动空天利用,突破倾转旋翼、复合翼、智能飞行等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此前,美团无人机上海首条常态化商用航线已经在上海市金山区正式运行,“无人机送外卖”成为现实。

还有成都、湖南、江西、海南等地也纷纷加码低空经济,酝酿下一个千亿、万亿产业集群。

自此,一场新兴产业抢夺赛拉开序幕。

其他相关 RELEVANT MATERIAL
年报预告频频遭问询 交易所紧盯业绩波动变化

年报预告频频遭问询 交易所紧盯业绩波动变化

小微 小微
66564
2024-02-07
(原标题:年报预告频频遭问询 交易所紧盯业绩波动变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报讯(记者 刘扬)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3年业绩预告密集披露,多家公司因业绩预告情况异常受到交易所密切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7日,深交所下发关于对*ST美尚的关注函,要求结合2023年业绩说明是否对节能铁汉存高度依赖、客户关系是否可持续。2月6日,格力博、实朴检测、绿盟科技均收到了交易所下发的关注函,这三家公司收函的原因都与此前发布的业绩预告有关。此前的2月5日,节能铁汉、嘉寓股份、青岛中程也同样因2023年业绩预告收到交易所下发的关注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实朴检测为例,1月30日,公司披露《2023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营业收入为36000万元至41000万元,预计2023年度净利润为-7500万元至-10900万元,上年同期,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35147万元、-1807万元。深交所要求实朴检测量化分析公司2023年度亏损的原因及合理性,净利润变动趋势与收入不匹配的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就改善经营业绩拟采取和已采取的措施等。 再比如,ST天成1月29日收到上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下发的关于对公司业绩预告相关事项的问询函,被追问关于公司净资产为负、净利润亏损、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等方面的多个问题。 根据梳理来看,收到关注函的公司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未按规定发布业绩预告;另一类是一些财务和经营的事项被关注和追问细节。从关注函内容来看,对于业绩变化较大的上市公司,交易所紧盯其是否属于年底突击交易、虚假交易或提前确认收入从而规避退市。对于大幅亏损的企业,交易所则重点关注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 根据Wind统计,截至2月7日,已有2790家上市公司披露年度业绩预告,其中,616家预增,156家略增,20家续盈,373家扭亏,合计1165家公司报喜,占比41.76%。业绩报喜公司中,有893家预计净利润超亿元,703家预计净利润增幅超100%。从行业分布来看,业绩报喜公司主要分布在机械、化工、电气设备行业,报喜公司数量分别为113家、79家、77家。 此外,有551家预减,1067家预亏,合计1618家公司全年业绩报忧。业绩报忧公司中,有690家预计净亏损超亿元,1137家预计净利润降幅超50%。从行业分布来看,业绩报忧公司主要分布在化工、电子设备和元件、机械行业,报忧公司数量分别为192家、158家、124家。另外,有7家公司业绩预告类型为不确定。 业内人士认为,年度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重大事项,可能对公司股价及投资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由于业绩预告没有经过审计,一些公司出于配合市值管理、股东减持等动机,过于乐观地对业绩进行了估计,监管机构的反复询问,有助于维护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也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2024年行业展望:网约车加速步入“过剩”时代,困局何解?

2024年行业展望:网约车加速步入“过剩”时代,困局何解?

小微 小微
60777
2024-02-14
回顾2023年,随着线下消费场景复苏,网约车行业订单量也迅速恢复增长,同时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行业整体的合规化也在逐步提高。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行业的问题同样突出,网约车行业正加速步入“过剩”时代,市场参与各方都面临难题。展望2024年,网约车行业将何去何从?哪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呢? 运力“过剩”突出 多地暂停网约车新增备案 回首过去,多数消费者都见证过野蛮生长的网约车行业,也一度因为行业价格战享受了出行红利,彼时打车甚至比坐公交还便宜。而司机师傅们因为大量的订单和平台补贴小日子过的也还算不错,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只要努努力,开网约车月薪过万并不算难。 但随着行业发展中后期市场红利消失,新用户增长速度减缓,导致用户规模停滞甚至下降,行业增长空间被挤压。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同比上一年少了近1600万人。而2023年我国网约车用户数量略有上升,但对比以往,增速依旧缓慢。 与此同时,随着订单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约车司机的队伍,行业内卷加剧。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约车司机注册量达657.2万人,首次突破650万人,2023年全年新增148.2万人。 结果就是,网约车司机的不断增加带来日均营收的下滑,为了保持收入则需要工作更长时间。网约车平台在烧钱过后也开始“降本增效”,部分平台存在的高佣金抽成比例进一步放大司机们的营收困境。 在此背景下,多地出手暂停网约车新增备案。 2023年5月4日,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表示,近年来三亚市网约车平台及网约车数量快速增长,运力趋于饱和。为进一步维护网约车行业市场秩序,保障乘客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经研究,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 此后7月21日,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宣布,为进一步维护上海市出租汽车行业市场秩序,维护驾驶员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经研究,决定暂停受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相关业务。 11月29日,重庆市交通局发布网约车投资经营风险提示称,以现有订单量规模,实际上很难支撑中心城区11.1万辆网约车全部参与运营服务,车辆运力已远超实际需求。 除了上述城市,2023年还有珠海、济南、遂宁等城市先后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提醒大众该市网约车数量已经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 现在的网约车行业已经是典型的“僧多粥少”了。 低门槛弊端显现 三大方向有望打破增长瓶颈 本质上来说,网约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并不优秀,因为行业低门槛决定了市场玩家众多,进一步决定了其提供基础服务很难卖出高价。前期的发展红利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可观的增长空间,但现在行业成长进入瓶颈期,低门槛的弊端也就难免加速显现。 考虑到当前的环境,司机收入短期之内很难有大的变化,未来一阶段网约车司机都会维持这样的收入,市场偏向于竞争充分的市场。 长期来看,对司机师傅们来说,低门槛决定了高薪肯定不是网约车行业的常态,后续或需要与低利润和解,适当降低营收预期。当然,行业合规性的提升和监管的关注也会为其权益提供应有的保障。 对平台来说,虽然低门槛决定了基础服务很难卖出高价,但差异化竞争和其他创新增值服务的推出仍有望打破增长瓶颈。比如近年来开始兴起的定制网约车就是网约车平台降低成本的重要路径。 享道出行CEO倪立诚表示,网约车平台可以向整车厂提供运营车辆特性的需求,整车厂则可以通过定制车来降低成本并提供支持。因此,整车厂和出行平台之间的紧密合作,是实现产品适配性、降低成本并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 此外,下沉市场有望打开增量空间。事实上,所谓的运力过剩更多是相对的,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更下沉的乡镇市场,消费者打不到车反而是常态。因此下沉市场或有一定空间可挖掘,但考虑到小城市居民出行频率相对偏低,叠加还有出租车分流,平台如何平衡布局是个问题。 最后,2024年最值得期待的是智能驾驶对网约车行业底层逻辑和市场格局的重塑。一方面,自动驾驶有望充分降低平台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汽车制造商、互联网企业以及新兴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都有可能涉足网约车市场,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最新70城房价指数出炉,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

最新70城房价指数出炉,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

小微 小微
54865
2024-02-23
(原标题:最新70城房价指数出炉,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其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方面,上海环比涨0.4%领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统计师王中华解读称,2024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个数减少,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同比整体延续降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最新的房价指数出现积极信号,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多起来了,充分说明去年房价调整到位,今年房价将从“疲软”进入到“坚挺向好”的态势。 环比降幅收窄、同比延续降势 数据显示,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整体收窄。 具体来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1%、0.8%和0.7%,上海上涨0.4%。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4%,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0%,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0.7%、0.8%、1.2%和1.6%。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6%和0.7%,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2和0.1个百分点。 同时,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整体还延续降势。 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上涨1.3%和4.2%,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3.6%和4.1%。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4%。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2.1%,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1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4.9%,降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下降3.7%、4.5%、6.1%和5.2%。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下降4.4%和4.5%,降幅比上月分别扩大0.4和0.3个百分点。 新房环比跌幅略收窄,一线城市收窄相对明显,广东省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主要原因是,12月以来,一线城市纷纷收缩了限购范围,降低了首套或二套的首付比例或利率。同比方面,12月新房同比下跌1.24%,连续22个月同比下跌,跌幅比12月扩大近0.4个百分点,跌幅连续4个月扩大。环比下跌导致环比连乘结果的同比下跌。 但二手房跌幅持平且继续领跌,李宇嘉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新房豪宅化、大户型化,导入富裕人群,而二手房市场主力是刚需和刚改,小户型、总价可控的房源成交较多,这部分人群购买力仍未修复,加上前期政策纾困导致挂牌量激增,以及一线城市前期投资需求旺盛,加杠杆购房旺盛,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受挫,导致一线城市二手房价领跌。 上涨的城市增多释放积极信号 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分别有56个和68个,比上月分别减少6个和2个。在2023年四季度持续3个月大幅度下调后,市场逐渐出现了企稳迹象。 严跃进认为,1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开始增加,这是非常好的信号,这也是最近11个月来,首次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增加,具有信号意义。1月份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增加,既说明购房需求开始逐渐释放,也说明房价调整积极到位,对于购房者的市场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整体来看,严跃进认为,1月份房价指数最大的特征是“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又增加了”。这个信号意义非常重要。各地市场的一个堵点就在于,认为房价还在下跌,所以再等等。而当前房价上涨城市数量增多,对于各地是有启发的,意味着房价不会下跌了。 严跃进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二手房有堵点,但是从此次市场的表现数据看,这个堵点也开始会慢慢疏通。去年房源挂牌增加、限售后房源挂牌增加、换房需求增加等,一下子使得二手房的挂牌量激增,导致房地产消化系出现出问题。随着时间推移、政策转好、效应释放,二手房堵点正慢慢打通。 严跃进认为,今年二手房也和一手房一样,价格会开始趋稳,这也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真正促进二手房市场的活跃。另外需要提示,此外,房企债务压力下,新盘供应偏少,对二手房而言也是一个机会。 李宇嘉也认为,尽管新房和二手房价跌幅收窄,但收窄的幅度很小,趋势性下跌仍是主流,预计2024年一季度房价继续在低位徘徊,继续阴跌。 他表示,去年底以来的政策纾困,特别是近期LPR大幅下降25个基点,预计3―4月份迎来小阳春,但交易反弹明显弱于23年一季度,短期内交易量对房价的支撑力度不足,房价指数跌幅明显收窄的趋势...
券商今日金股:8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券商今日金股:8份研报力推一股(名单)

小微 小微
55253
2024-02-26
券商评级是指证券公司的分析师,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潜力、财务指标、公司运营治理能力,然后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后得出的评论,备受投资者关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证券之星数库不完全统计,2月26日券商共给予近30家A股上市公司“买入”评级。从行业分布看,券商2月26日关注的个股聚焦于互联网服务、电子元件、半导体、专用设备、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化学制品等行业。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内跨境B2B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焦点科技最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国海证券、开源证券、国金证券、东方财富证券、华通证券国际、东吴证券等8份研报关注,位居2月26日券商力推股榜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月26日又有东吴证券发布研报《2023Q4 业绩点评: 现金回款高增长带动未来收入增速提升,在研广告流量项目有望提升变现水平》,认为公司是被低估的数字经济平台龙头,有望受益于“科技赋能+SaaS模式+政策利好”三大优势,迎来加速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国内工控龙头企业——汇川技术也备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华福证券、东吴证券、国投证券、国信证券等6份研报关注,位居2月26日券商力推股第二。 2月26日又有国信证券发布研报《工控龙头增长韧性强,受益智能制造发展前景广阔》,预计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47.76/59.36/73.38亿元,对应PE35/28/23倍,合理估值为66.53-73.18元(对应2024年PE为30-33倍),维持“买入”评级。 作为国内领先模拟厂商,纳芯微也备受券商关注,近一个月获中邮证券等4份研报关注,仅2月26日就有民生证券、国信证券和国海证券等3份券商研报,位居2月26日券商力推股第三。 其中,民生证券发布研报《2023年业绩快报点评:Q4持续改善,经营拐点可期》,预计公司2023/24/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6/0.41/2.97亿元,2024-25年对应现价PE分别为385/53倍,2023年公司业绩承压,但当下已逐步迎来拐点,且长期看,凭借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泛能源领域卡位布局,成长性无虞。维持“推荐”评级。 除了上述个股外,还有坤恒顺维、海泰新光、海光信息、恒立液压、华恒生物、富恒新材、青鸟消防等多股备受券商关注,近一月获多家券商关注。 需要指出的是,券商给予“评级”并不绝对预示着股价的上涨,“增持”或“买入”与否,其实都是机构对于股票的“一家之谈”。因此,券商金股在大多数程度上仅是用作投资参考意义的,投资者切不可盲目买入。...
收评:3月开门红!沪指涨0.39% 消费电子、CPO概念等活跃

收评:3月开门红!沪指涨0.39% 消费电子、CPO概念等活跃

小微 小微
50001
2024-03-01
(原标题:收评:3月开门红!沪指涨0.39% 消费电子、CPO概念等活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证券时报网讯,3月首个交易日,沪指盘中震荡上扬,深成指、创业板指涨约1%,两市成交额连续3日突破万亿元,北向资金大幅流出,全日净卖出超50亿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截至收盘,沪指涨0.39%报3027.02点,深成指涨1.12%报9434.75点,创业板指涨0.94%报1824.03点,两市合计成交10553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53.33亿元。 盘面上看,传媒、半导体、煤炭、汽车、石油等板块走强,液冷服务器、高压快充、消费电子、算力、CPO概念等活跃;农业、食品饮料、银行、电力等板块走弱。 华福证券指出,基于历年两会前后市场规律特征,当下A股上行行情依然可以持续。短期来看,由于两会本身是重要政策窗口期,市场往往会演绎出春季躁动行情,重点关注国证2000、中证1000等小盘成长风格。中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变,上市公司基本面底去年二季度也已经出现,今年盈利有望继续改善,海外方面美联储今年或将开启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边际改善,A股市场中长期上涨行情仍未结束。 光大证券表示,短期反弹中成长风格和中小盘将继续占优,长期可继续关注高股息策略和顺周期方向。对于成长及中小盘风格,在当前市场反弹的过程中,以及春季行情风险偏好提高背景下,预计中小盘、成长风格跑赢大盘价值概率较高。不过长期来看,当前市场对两会政策抱有一定期待,若预期出现落空,市场情绪可能出现回落。在“强现实、弱情绪”情景下,市场风格将偏向顺周期。另外若经济景气度再度回落,市场仍然面临着震荡的风险。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市场环境来看,高股息策略仍然可以作为稳定收益的底仓。...
深港融合再“落子”:前海中标香港“北部都会区”区域供冷项目

深港融合再“落子”:前海中标香港“北部都会区”区域供冷项目

小微 小微
52743
2024-03-05
(原标题:深港融合再“落子”:前海中标香港“北部都会区”区域供冷项目)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海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深港“一体化”,将前海打造为“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近日,前海建投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前海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能源)参与组建的联合体成功竞得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重要组成部分――古洞北新发展区第一期区域供冷系统的设计、建造及营运(DBO)合约(以下简称古洞北项目)。这是继2020年前海能源中标香港启德项目后又一重要深港合作项目成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双向奔赴“促融合”,集中供冷“前海模式”推动深港积极互通互鉴 古洞北项目位于香港新界粉岭公路北面的古洞北新发展区,是香港特区政府“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香港特区政府为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香港国际竞争力而立项建设的重点工程。此次前海能源参与组建的联合体中标项目供冷规模达1.8万冷吨,服务面积约40万平方米,服务内容包括区域供冷系统设计和建造及10年期运营。加上2020年前海能源中标的香港启德项目(为81万平方米办公及公共建筑提供集中供冷服务),前海能源在港集中供冷服务范围扩大1/3,达120万平方米,有力推动深港绿色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前海能源依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驱动,率先在前海规划建设10座供冷站,打造世界级规模城市集中供冷系统,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自2014年以来,前海共建成投运2号、4号、5号、6号、10号共5个供冷站一期项目,接入供冷面积已达472万平方米,供冷规模约19万冷吨。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具有强大减碳能力,每年可节约1.3亿度电,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5000亩森林的碳汇能力。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在2023年发布的研究成果,前海区域集中供冷的装机容量及蓄冷能力在全国区域能源领域占比最高达到24%,前海能源在区域能源行业的综合市场占有率为13.4%。 多年来,前海能源在区域集中供冷规划、设计、投资、建造、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创新成果,其服务客户不乏落户前海的周大福集团、新世界集团、嘉里集团等知名港资企业,前海“绿色名片”越擦越亮,集中供冷“前海模式”获得香港业内人士认可和好评,极大推动深港两地在绿色能源方面的交流合作。 2023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机电工程署相关负责人曾带领20人团队专程赴前海考察交流区域集中供冷技术和绿色能源发展,双方就共同关注的区域集中供冷的能效提升、AI等新技术应用、供冷运行可靠性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积极推动建立长效沟通交流机制。 同时,香港机电工程署指派工程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深圳市设计勘察协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供冷高峰论坛”,共话深港两地区域能源前景。近期,香港工程师学会到访前海,针对前海区域集中供冷开展了深度调研,再次将深港互访互通推上更高一阶。 据悉,日前,前海能源香港启德项目也正有序推进,深港团队有机融合、深港规则有力对接,项目已于2023年底实现对外临时供冷,计划于2024年6月全面建成投运。   合作能级“再提升”,深度对接开创深港“一体化”绿色发展新局面 《前海规划》提出,要“坚持依托香港、服务香港,加快推进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前海将以两度中标香港重大能源项目为契机,组建精干团队全力以赴投身项目各项工作,联合多方优势力量,加强与中联办、香港特区协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加强合作广度、对接深度,在绿色发展方面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完善建强深港协同协调发展模式,输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港融合“前海模式”,打造更多深港合作“生动范例”。 同时,前海能源将继续高质量加快推进前海3号、7号供冷站一期工程以及2号、5号冷站二期工程的建设,通过积极探索更加节能的海水冷却、再生水资源利用、热电厂余热蒸汽制冷等多能互补技术,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实现区域能源梯级综合利用,在节能同时提供高品质空调冷源和专业化供冷服务,打造世界级规模的区域集中供冷系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讯员 林喜官 肖惠嘉) 校对:王锦程...
热门标签